鞏義市元杰凈水材料有限公司
地址:河南省鞏義市西村鎮車元村6號
電話:0371-64465885
傳真:0371-64465885
手機:15939002151
聯系人:趙經理
聯系人:16696695885
聯系人:周經理
E-mail:274439952@qq.com
網站:www.dimmy.com.cn
地址:河南省鞏義市西村鎮車元村6號
電話:0371-64465885
傳真:0371-64465885
手機:15939002151
聯系人:趙經理
聯系人:16696695885
聯系人:周經理
E-mail:274439952@qq.com
網站:www.dimmy.com.cn
目前,在給水、排水的處理過程中,主要使用的粉末活性炭類型包括木質、煤質活性炭。木質活性炭孔隙半徑較大,煤質活性炭一般具有大量的中孔。有機物要被活性炭大量吸附,必須進入活性炭空隙內部。一般認為活性炭孔隙尺寸應大于被吸附分子尺寸的3倍,被吸附分子才能比較順利地進入活性炭孔隙內。但是,孔隙尺寸大的活性炭,孔隙比表面積小,其吸附容量比較小。試驗主要研究粉末活性炭在污水深度處理過程中的應用,利用不同規格的粉末活性炭對污水進行小試,通過控制投加量,記錄不同類型活性炭的吸附效果,分析在實際生產中向高效沉淀池投加粉末活性炭的可行性。
1 試驗方法
1.1 活性炭種類的確定
目前,國內評價活性炭大多采用碘值、亞甲藍值等指標。但在工程實踐上,不僅需要考慮粉末活性炭的總吸附比表面積,還要判斷粉末活性炭顆粒內部的孔徑分布是否容易達到快速吸附、使用過程中粉末活性炭是否達到吸附平衡。此次試驗選取 5種不同類型的活性炭進行試驗,主要規格如表 1 所示。
1.2 試驗原水的選取及粉末活性炭投加量
對濰坊某污水處理廠(以下簡稱 G 污水廠)二沉池出水進行試驗,粉末活性炭投加量為 15~100 mg/L,跨度較大,以便充分研究粉炭投加量對處理效果的影響。
2 試驗步驟
模擬實際工藝的吸附及混凝沉淀,步驟如下。
(1) 取二沉池出水(以下稱原水),檢測濾后COD、TP。
(2)將 1 L 原水置于數個 1 L 的燒杯中。
(3)以活性炭投加量為變量,向各個燒杯中投加不等量的粉末活性炭,投加完成后,攪拌 30 min,攪拌期間保證燒杯內活性炭處于懸浮狀態,使活性炭充分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質,同時設空白樣做對比試驗。
(4)30 min 后,向各燒杯中加入混凝劑(混凝劑種類及投加量以廠內日常實際投加量為準),快速攪拌 1 min,使水中的膠體物質脫穩。(5)向各燒杯中加入配置成溶液的絮凝劑(試驗中使用陰離子 PAM,投加量以廠內日常實際投加量為準),慢速攪拌 10 min,將混凝劑凝聚成的小顆粒絮集成大顆粒后再靜沉 30 min。(6)取上清液過濾,檢測 COD、TP。
3 試驗數據及分析
3.1 A#、B#、C# 型號活性炭
G 污水廠使用表 1 中 A#、B#、C# 這 3 種型號的粉末活性炭,結果如表 2 所示。
對比只投加 PFC 和 PAM 的試驗,隨著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,COD 濃度逐漸降低,且基本呈線性關系。試驗中最高效率的吸附量為 A# 活性炭,平均吸附 1 單位 COD 需 8.8 單位的活性炭,如圖 1 所示。TP 方面,因混凝沉淀后污水中 TP 僅有 0.05 mg / L左右,隨著活性炭的投加,TP 略有下降,但并不明顯,如圖 2 所示。
3.2 D#、E# 型號活性炭
使用 D#、E# 活性炭對 G 污水廠二沉池出水進行試驗,結果如表 3 所示。
此次試驗,除更換活性炭種類外,調整活性炭的投加梯度為 25、50、100 mg / L,以觀察活性炭投加量增大時的吸附效果。同時,還增加了對二沉池出水直接單獨投加活性炭的試驗。如圖 3 所示,在常規投加混凝劑和絮凝劑的試驗中,兩種活性炭效果相近,且隨著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,COD 的吸附基本呈線性下降,平均去除 1單位 COD 需要活性炭 7.38 單位。在只投加活性炭的試驗中,兩種活性炭效果基本完全一致,靜沉 30 min 后仍有大量活性炭粉末無法自然沉降。COD 隨著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大而減小,平均去除 1 單位 COD 需 8.5 單位的活性炭。對TP 略有吸附效果,但不隨著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而降低。
同時,以 D# 活性炭為例,相關性如表 4 所示
由表 4 可知,PFC、PAM、活性炭同時投加時,去除的 COD 略高于以上兩者單獨投加時去除 COD 的和,其他幾組數據同樣表現出這種規律。說明,此次試驗中,混凝沉淀去除的 COD 與活性炭吸附的COD 是相互獨立的。4 結論通過以上對 G 污水廠二沉池出水的小試,得出以下結論。
(1)不同類型的活性炭吸附效果有所差異,在相同的反應時間下吸附效率不同,因此,在使用活性炭工藝時必須通過小試試驗選取合適的活性炭種類。
(2)粉末活性炭對 COD 和 TP 均有一定的吸附效果,但其主要作用還是體現在 COD 的吸附上,對TP 的吸附效率較低。若想通過投加活性炭來降低TP 指標,成本較高,不如通過調整混凝沉淀工藝來提高 TP 的去除效率。
(3)在一定的水質和活性炭選型條件下,出現混凝沉淀去除的 COD 與活性炭吸附的 COD 互斥的情況。此時,混凝沉淀去除的膠體物質是難以被活性炭吸附的,活性炭吸附的 COD 也是難以通過混凝去除的。粉末活性炭的比表面積一般在 500~1 200 m2/ g,對應的黃腐酸(天然水體中有機物的裂解產物)吸附量為 400~700 kg / t[3]。而在小試試驗中,以去除1 單位 COD 平均消耗 7.4 單位活性炭的效率計算,其吸附量為 135 kg /t,并未達到飽和,說明試驗水中仍存在難以被該種活性炭有效吸附的 COD 成分,吸附反應時間延長,活性炭可能還有進一步吸附的空間。
關鍵詞:
污水處理活性炭,活性炭,粉末活性炭,椰殼活性炭,柱狀活性炭,凈水活性炭,聚合氯化鋁,聚丙烯酰胺,濾料,石英砂